2025年,
品牌升级已从单纯的视觉焕新,演进为一场关于价值传递、生态构建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度变革。在全球知名品牌如Google、Amazon和OpenAI集体更换品牌标识的浪潮下,企业面临的不仅是设计风格的转变,更是如何在新消费时代构建持久品牌价值的战略挑战。
品牌升级的核心,已经从“看起来不同”走向“本质上不同”。
一、数智化转型重构品牌内涵
AI技术正重塑品牌与用户连接的底层逻辑。当下,DeepSeek、豆包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,使品牌传播从“企业定义”转向“数据驱动+文化共情”的生态化表达。
品牌内涵已超越功能价值,演变为融合技术能力、文化共识与商业效率的智能生命体。
据《2025中国新消费品牌势能创新增长研究白皮书》显示,95%的成功案例依赖KOL种草、IP联名等轻量化传播,而非传统硬广。比如三顿半通过返航计划和UGC内容实现45亿估值,印证了数智化时代品牌建设的新路径。
品牌升级的关键在于利用AI工具实现从产品研发到客户服务的全价值链参与,而非仅仅将技术作为点缀。
二、极简主义与动态识别成为设计主流
全球品牌标识呈现明显的极简趋势:无衬线字体、几何结构、大色块与渐层色彩成为首选。这背后是“数位优先”与“系统设计思维”的逻辑——品牌识别需适应从手机、手表到车载系统等多样化装置。
动态识别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品牌标志不再只是静态符号,而需在影片、动画、互动式介面中有效运作。以普罗品牌为ADATA旗下子品牌TRUSTA设计的3D视觉语言为例,通过增添空间感与现代感,即使在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中也能抓住目光。
设计的关键平衡在于:既确保数位适应性,又避免过度简化导致的情感流失。Jaguar在2012年将“飞跃美洲豹”改为极简豹头剪影的市场冷遇,就是过度追求趋势而忽视品牌情感的典型教训。
三、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深耕并重
中国消费电子品牌正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与品牌升级”。根据Omdia数据,从2020年二季度到2025年二季度,中国品牌在海外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43%提升到55%。
成功品牌的共同点是采取“全球化布局+本地化运营”双轨策略。
小米针对全球不同市场制定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:在拉美、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大规模;在欧洲、东南亚等成熟市场则提升高端机占比。Babycare副总裁聂晶指出,长期主义需要“从难度高、回报慢但标准清晰的市场入手,建立可验证可复制的国际化品牌发展之路”。
出海战略的本质*不是把同质化产品带到海外,而是把差异化体验带给用户,正如CATLINK创始人张晓林强调的那样。
四、情感化与可持续性成为品牌新语言
麦当劳中国市场营销副总裁闫定华认为,由“信任、情感、习惯”共同构筑的“熟人关系”,才是品牌又宽又深、无法复制的护城河。当前品牌升级更加注重情感价值的塑造。
可持续性已成为品牌的核心责任。汎羽品牌企划设计有限公司明确表示,他们致力於提供符合环境责任的设计解决方案。养生堂化妆品总经理吴依凡则指出:“产品是最大的确定性,好产品是1,营销是后面的0”。
成功案例表明,品牌升级不是舍弃原有情感资产,而是在既有文化土壤上成长出新的枝节。普罗品牌在为Qburger打造永续形象时,保留了标志性的小鸡符号,并延伸原有品牌风格,让视觉具有记忆延续性。
总结
品牌升级不再是周期性的形象更新,而是持续的價值重塑过程。从百雀羚通过“草本新科技+文化赋能”重塑美妆价值,到小米构建“人车家全生态”的全球化布局,成功案例均证明:
未来品牌竞争的关键,在于能否平衡技术创新与情感连接,在全球视野与本地化深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正如ZIPPO中国CMO高婧文所言:“差异化,不是你多做了什么,而是你选择不做什么”。
尼高vi设计公司成立于2007年,是专业的vi设计、品牌设计、企业形象设计的深圳vi设计公司,拥有丰富的品牌v设计、企业CI设计经验,详情可査看的品牌vi设计升级案例。